导语:70年的新中国建设,现代农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张红宇研究员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题作了报告。
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中国依靠自己的资源、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了自己的需求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重事,粮食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再次从两大方面给大家展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一)横向角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显著
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超过我们对于传统农业的认识,在方方面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成就。这个成就可以归结为五个大的方面:
1、实现总量安全
在粮食、肉类和水产品等方面,我们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了我们对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依靠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世界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
2、满足质量需求
在满足数量安全以后,农业发展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对农产品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了我们从低端到高端,从粮食到肉类、从肉类到蔬菜、到水果、到水产品、到其他农产品的多元化需要。
3、产业多元化
40多年前有的产业根本不存在,现在这些产业遍地开花;有的产业原来星星点点,现在无处不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三种表现,表现在多产业、多业态,层出不穷。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这种农业表现出来的新业态,在很大层面上改变了农业有边有形、平面发展的物理形态或者区域状态。现在的农业,山、水、林、田、湖、草,六篇文章一起做,农业已经由有边有形,变为了无边无形,由平面向立体伸延,甚至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成为由物质供给向非物质供给延伸。
4、坚持绿色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业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蓝色的天、干净的水、绿色的土地。事实上,农业发展到今天,怎么样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怎么样通过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自觉性都在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迸发。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森林覆盖率是非常低的,1978年森林覆盖率仅仅只有12%,而201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23%,在福建、江西和浙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此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化肥农药实现了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其使用量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6023万吨,到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到5653万吨。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每年40亿吨的动物粪便,每年10亿吨的作物秸秆,在早年间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源,而后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包袱,怎么样把包袱变为财富?从提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再到今天从无害化处理又演变为资源化利用。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也罢,还是配合添加剂发酵形成猪、牛、羊饲料,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每年10亿吨的作物秸秆一把火烧掉的问题。通过规模化的养殖,有效解决了动物粪便转化为有机肥,还田使用,使土壤得到改良。近几年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
5、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由于农业在总量、结构、新产业、新业态上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产业脱贫解决了贫困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
201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而2012年我们的贫困人口高达9899万,再经过今年和明年的努力,到2020年12月31日,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告:按2010年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20个国定贫困县如期摘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在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去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是39251元,相对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3.33的历史最高点,2018年缩小到了1:2.69,成绩是明显的。
(二)纵向角度:现代农业已进入4.0时代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越来越有了4.0版的雏形。70年的新中国建设,41年的改革开放,在进入新世纪的第19个年头,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变,也在不断丰富。农业无论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产业形态来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现代农业1.0版:建立稳定基础
如果说农业有1.0版,我认为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29个年头。当时农业发展也提出“四化”发展,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及化肥化。当时,农业的“四化”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所有的资源,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强调以粮为纲,强调全部的农业资源聚焦农产品产出,在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全体农民抓粮食生产,却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国民经济处于几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粮食年总产量大约为1亿多吨,到1978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大约是3.04亿吨,总产量在29年里增加了1亿多吨。成绩表面看算不错,但是相对我们不断增加的人口总量,我们的粮食安全并不牢固,当然这29年为现代农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2、现代农业2.0版:解决粮食问题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个世纪末,我认为现代农业具有了2.0版的特征。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被破除,农业从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看,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分工分业,原来的社队企业发展为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背景之下不断转移,农村和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吃饱肚子的感觉。到了90年代以后,农业资源不断地向外流动,资本资源和其他资源也在向非农产业流动,经济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我以解决粮食基本供给为标志,将这一时期作为现代农业的2.0版。
3、现代农业3.0版:多元化发展
从2001年开始到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我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3.0版。现代农业的3.0版是在我们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多产业、多业态在不断地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在新世纪以来10多年间发展的势头蓬蓬勃勃。
4、现代农业4.0版:农业功能延伸
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我认为现代农业进入4.0版,从农业功能角度来看,农业功能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功能,越来越多地转向在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向非物质供给功能伸延,其中,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被空前地重视,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这是农业新功能的不断释放。供给功能本源不变,甚至供给功能在不断强化的同时,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功能不断地凸显,农业的就业功能、收入功能也保持稳定。
从业态来看,农业由单一的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转换,也就是说,农业存在着物质供给功能,也存在着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这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农业与文化的结合、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农业与商业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使现代农业有了4.0版的概念。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农业经过70年的发展,经过41年的改革开放,经过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基于我对现代农业的观察,从纵向、从横向两方面的观察,也基于我从国际到国内看到的挑战性问题,我的结论是:相对与美国的规模农业和日本精细化农业,中国农业应该走出不同于规模农业和精细化农业的第三条道路。
这条道路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多元化,多元性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怎么样弘扬我们好的成绩?怎么样克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以为有两个“坚持”,五个“多元”,三大“改革”。
(一)两个坚持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乡村振兴战略管长远,管根本,管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意义表现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党必须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刚刚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再一次讲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中国要走自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大前提。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置,在要素配置,在资金投入以及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要强化、凸显优先的理念。
在理念、制度、政策、保障、举措四个方面坚持把农业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理念优先。什么叫理念?理念就是天花板,没有比理念更高的空间,理念是顶层设计,是上层建筑。把农业农村摆到优先位置,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农业从业者和全党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牢牢树立的理念,我们的方针政策、战略部署、保障措施都要在认识层面上把农业农村摆到突出的位置。
第二,制度优先。在理念优先的前提下保障制度优先,包括土地制度、资本制度、劳动力制度以及公共服务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近年来,土地资源交换制度、劳动力资源分配制度都存在不优先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农业农村还很不优先。最近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其中有很多有利于农业,体现农业优先的制度安排,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者不平等的问题。
第三,政策优先。公共服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政策要有利于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
第四,举措优先。保障措施要优先,什么是保障措施优先?农业农村农民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抓三农工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县委书记主要工作精力要放在抓农村工作上。
(二)五个多元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我刚才给大家报告的多元化:资源禀赋多元、产业类型多元、经营主体多元、政策要素多元和贸易格局多元,也是我对现代农业多元化的五个观察视角。
1、农业资源禀赋多元
我为什么讲第三条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相对于美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东部、西部、中部看都是规模农业,而日本除了北海道稍显特殊以外,农业都呈现出精细化的特点,所以,在国家农业格局上,美国是规模化,日本是精细化。但是中国农业到东北去看,可以看到美国农业的影子,到上海、成都、广州等地郊区去看,可以看到日本农业的影子,而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去看,农业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这是第一个多元。
2、产业类型多元
由于农业资源的禀赋多元,决定了农业的产业选项多元。中国是世界唯一的工业产品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而中国同样是农产品生产品类最齐全的国家。我们一想到美国的农业就想到美国的棉花、大豆、玉米,而到中国不仅仅想这些,还可以想到中国的蔬菜、猕猴桃、樱桃、葡萄、核桃,还可以想到中国的猪、牛、羊、禽、渔业里面的捕捞、养殖,中国农业什么产业、什么产品都是齐全的。不仅传统农业门类齐全,而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在全球范围看,也是门类最多样化的,就此而言,资源禀赋决定了第二个多元,即产业类型多元。
3、经营主体多元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有如此众多的,不同的所有制、组织架构、群体数量的主体,除了有2.6亿普通农户以外,还有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有国有或民营农业工商企业。比如,北大荒建设兵团是国有的,但更多的是民营和私营工商企业。中国有大规模的农场,小规模的普通农户,以及属于合作性质的集体组织架构,有国有制的组织架构,当然也有民营的组织架构,全世界很难找得出类似于中国有如此多元化经营主体的国家。这个多元也决定了我们针对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产业产品都能有合适的经营主体与之对应。也决定了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定位。
4、贸易格局多元
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农业贸易往来关系。中国是开放的国家。中国一贯秉承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即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国际资源、国内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农业贸易格局也是多元的。
5、政策组合方式多元
中国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业怎么样提升竞争力?怎么样发挥比较优势?贫困地区包括边远地区怎么样实现弯道超车?这与农业政策组合方式高度相关,比如在东北地区,特别强调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方式,而在其他多数地区的农业特别强调怎么样发展绿色农业,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怎么样促使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地释放?不同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东北更多的依靠价格支持;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为了促进茶叶生产、水果生产、药材生产,在农业保险方面可以设定更多的保险险种,可以扩张农业保险更多的覆盖面,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避免农民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出更多的问题。
(三)两个持续提高
1、持续提高对农业的投入
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又到了历史关头,我所谓的历史关头就是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巩不巩固,我们的生猪供给稳不稳定,农业投入稳不稳定?由此来看,持续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明确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无论怎么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的重任必须牢牢的把控,我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必须坚持。
持续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住底线,坚持理性,中国的吃饭问题不依靠国际粮食供给,要有把握。中国关于粮食安全两句话,第一,谷物基本自给,第二,口粮绝对安全。尽管在粮食大口径的概念上,我国近两年来有16-20%的粮食对外依存度,但进口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大豆,而大豆进口目的是来解决吃好问题,此外,豆粕还用以解决猪、鸡、牛口粮问题,所以大豆严格意义上不是我们所谓的粮食概念。撇开大豆去年进口的8804万吨、前年的9553万吨不论,去年进口2050万吨玉米、小麦、水稻,占整个粮食消费需求量的3.9%,95%以上的谷物都是自给是没有问题的,而小麦、水稻进口仅为600多万吨,仅占当年粮食产出总量的1%不到,因此,口粮绝对安全也是没有问题的。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建立在藏粮于地的五条底线,具体如下:第一,18亿亩耕地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第二,16.5亿亩的谷物播种面积任何时候都不能减;第三,8亿亩的水稻小麦口粮播种面积不能少;第四,10亿亩的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不能少;第五,粮食生产功能区要解决95%以上的口粮,解决90%以上的谷物。
同时,藏粮于技,原来亩产1000斤,现在亩产1500斤要靠袁隆平等科学家,这是我们国家农业的骄傲。杂交水稻、超级稻、海水稻,不管叫什么名字,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了不得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粮食安全在于怎么样增加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增加对于粮食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2、持续提高社会资本对于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发挥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对于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个方面潜力很大!万达、碧桂园搞农业,京东养猪、养鸡等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在10年前很难想象,所以还是应该发挥工商资本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四)三大制度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要不断地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不断地推进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有很多的文章可做。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盘活用好县域范围内闲置的学校用地、工厂用地包括废弃地,用于新产业、新业态,以及返乡创业。但是在土地制度上有三个前提:第一,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私有化;第二,坚持农地农用,不能非农化;第三,坚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不能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前置条件。
最近,全国人大修改了《土地管理法》,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有一些改革举措,要落实好。重要的是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慎稳推进,我们的生猪为什么最近出现问题?一个原因是非洲猪瘟,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地方对畜牧建设用地进行了过多的限制,制定了许多“一刀切”的政策直接相关。改革是篇大文章,但是改革必须慎稳推进。
2、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
多元化的经营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相伴而生。现在有60万家家庭农场,218万家农民合作社,还有115万家各种各样的公益性和经营型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此类新兴经营主体加起来大约400万家,培育新兴经营主体,一方面小农户的利益要认认真真的保护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现在全国6.2亿普通农户,不可能在10年、20年、甚至50年以内消除,要让小农户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有获得感、参与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的经营主体,就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在粮食生产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工商资本在高端、品牌、差异、个性小众化农产品生产方面,有它先天的优势。此外,多产业,多业态也要靠工商资本去促推,去带动农民、提高农民、发展农民、组织农民,最后富裕农民,聚焦改革,实现新经营主体的健康成长。
3、聚焦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力资本提升聚焦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坚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第二,还培养造就一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有文化、会技术、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兴职业农民。
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爱这件事,第二具备工匠精神。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跟工业一样,没有工匠精神,没有对某个事物钻研刻苦的精神,是做不好相关工作的,由此来看,不担心农业后续乏人的问题,我担心是从业者有没有能力胜任现代农业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的应用实践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农业的认知范围,过去农业会种地就可以了,现在不懂数学、不懂物理、不懂化学、不会计算机恐怕是不行的。怎么学?以应对现代农业所带来的复杂多变、各种各样的复杂形势需要人力资本,在这个方面增强本领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张红宇,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来源: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内容有大幅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