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多年,在我看来,我的工作越来越没有成就感。我所说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仅仅指工矿商贸企业和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不包括电力、交通、水利及其他行业标准化(因为我没参与过,不发表评论)。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但从定义看来,安全标准化应该是促进安全形势好转,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很好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手段、方法。然而,在现实中,安全生产标准化出现了脱轨的情况。最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明察暗访辽宁省鞍山市、营口市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安全生产执法专项行动工作情况的通报》(安监总厅管四函﹝2017﹞115号)。通报中提到“(二)企业自主管理能力不足,标准化建设走过场。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意见》中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要求,将重点放在取证书获牌匾,重结果轻过程、重评审轻建设,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操作规程操作性不强、隐患排查工作不扎实等问题,实际并未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于2016年1月取得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证书,但标准化建设、评审均依靠中介机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不了解标准化建设相关内容和要求,企业未参与标准化建设过程,“两张皮”现象严重;营口钢铁有限公司长期以来未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以与中介机构签订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服务合同为由,应对检查。”对于这个结论,我想说,这绝不是个案,在我评审的企业中,“两张皮”现象是普遍情况。目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状况远远比通报中说的要严重。
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主体是企业,但是目前的情形是,企业主动开展的意愿很低,除了危化企业有半强制性以外(因为涉及到危化品许可证的发放及换证),工贸企业绝大多数是在当地安监部门的“建议”下开展的。对于这种尴尬现象的出现,大多数人感觉很疑惑,为什么标准化这么好的工具沦落到如此地步?在我看来,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整体安全意识薄弱,对安全管理产生的效益不认同或者不在乎,只有当事故出现才觉得安全管理的重要;一方面,安全标准化工作量太大,一般的企业很难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一项效益不明显的工作,再者,当地安监部门有标准化企业数量考核指标,这直接加剧了安全标准化工作沦为形式化;我想,如果评审机构严格按照评审标准来评审,那么极少有企业能够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楼高平稳看地基”,安全生产标准化从一开始就慢慢掉入形式化的圈子里,那么后续无论怎么加强、无论多少次复评,都是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安全提升作用极为有限,慢慢的就变成了企业的负担。也就催生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咨询市场,标准化咨询机构代替企业做体系文件、企业标准化建设和评审依靠中介机构的现象屡见不鲜,让安全生产标准化沦为鸡肋!
企业的安全管理者或者安全员何尝不想好好的做安全生产标准化,但是任何企业都以盈利和绩效为目的,企业老板如果不重视安全,那么安全一定是空架子,标准化也就是空壳子,没有实质性内容可言。
在我后续的工作生涯中,我希望安全生产标准化能够步入正轨,安全标准化规定及瓶身细则更加科学合理,企业有强烈的愿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咨询机构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咨询,评审机构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开展评审,安监部门不以通过标准化企业数量作为考核指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